快捷导航

马海涛教授:非小细胞肺癌围术期治疗进展不断,未来可期

[复制链接]
查看: 56|回复: 0
发表于 2024-4-12 22:21: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手术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方式,近年来有多项研究证实,用于可切除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围术期新辅助治疗或辅助治疗能够增加患者的获益。随着对围术期治疗领域的深入探索,相关研究不断涌现。2024年欧洲肺癌大会(ELCC)于中欧时间3月20日-23日召开。ELCC是肺癌领域的学术盛会,会议展示该领域具创新性的科学进展,并探讨肺癌未来的治疗方向。值此会议之际,特邀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马海涛教授分享NSCLC围术期治疗领域临床研究新进展。

ELCC是肺癌领域备受瞩目的学术盛会,能否请您谈谈参加此次ELCC大会的感受与收获?

马海涛教授:

本次ELCC大会的内容精彩纷呈,汇集了众多肺癌研究成果,展示了一系列更新的研究数据。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在开幕式上一位来自西班牙的Enriqueta Felip教授带来“推进肺癌精准肿瘤学:多学科驱动的方法”的主题演讲,这位教授在演讲中讨论了个体化治疗带来的精准治疗变革如何从晚期NSCLC推进到早期NSCLC阶段。随着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引进,在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以及新药物的研发等领域都取得了的众多的成果,各种治疗新模式为NSCLC的治疗格局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让患者获得更长的生存和更好的生活质量。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深感鼓舞地看到,近年来在围术期治疗领域涌现了大量的研究进展,还看到了免疫治疗联合放疗在新辅助治疗以及辅助治疗方面的创新探索。同时,我也期望更多的中国研究者参与其中,在国际舞台上亮出我们中国的数据,让中国患者有更可靠的获益数据参考,造福更多中国患者。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在肺癌的围术期治疗领域,您比较关注哪几项研究?未来还有哪些研究方向值得期待?

马海涛教授:

在辅助靶向治疗领域,从吴一龙教授牵头的ICAN研究,到王长利教授牵头的EVAN研究、周彩存教授牵头的EVIDENCE研究,再到全球性ADAURA研究,这些研究的结果为术后辅助治疗策略的优化提供重要思路。随着一代到三代EGFR-TKI陆续获批用于NSCLC患者的术后辅助治疗,辅助靶向治疗挑战着传统化疗的标准治疗地位,其中,部分研究的成果已经成功改写中国CSCO指南和国际NCCN指南。

在围术期免疫治疗领域,我特别关注当下热议的“夹心饼”模式,包括KEYNOTE-671研究、NEOTORCH研究以及AEGEAN研究等,这一系列研究取得的初步成果令人非常鼓舞,显示出免疫治疗在围术期治疗领域的广阔前景。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研究数据的更新,各种治疗新策略将为我们提供更可靠的治疗模式,让患者获得更多的获益。

相关阅读:费蒙格

相关帖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账号

本版积分规则

精彩推荐

学车网

  • 反馈建议:麻烦到管理处反馈
  • 我的电话:这个不能给
  • 工作时间:周一到周五

云服务支持

精彩文章,快速检索

关注我们

Copyright 学车网  Powered by©  技术支持:飛    ( 闽ICP备2021007264号-21 )